说句掏心窝子的话,那天我看见朱婷在河南的活动视频,记者那个问题一出——“2026年,回归国家队?”
——我心头咯噔一下,立马就觉得不对劲。
镜头里,朱婷原本淡淡的笑容瞬间就没了,头微微低下去,没有说话。
那几秒钟,安静得可怕,比现场所有快门声都响亮。
我当时心里就骂了一句,这不是明知故问吗?
这不是往人心窝子里捅刀子吗?
那感觉,就像是多年后,你落魄了,曾经抛弃你的前任突然问你:“嘿,你现在过得怎么样?”
这TM谁能不心酸?
一下子,我的思绪就飘回了2022年世锦赛,那场面,现在想起来都犯膈应。
咱们中国女排,曾经的王者之师,硬生生被挤出了八强,创下了历史最差纪录。
被欧美列强摁在地上摩擦,被日本队超了车。
我记得当时看直播,满屏弹幕都在问:“我们怎么了?”
“中国女排是不是彻底不行了?”
那感觉,就像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,从金碧辉煌的大宅子,一夜之间变成了破败的茅草屋。
那段时间,网上铺天盖地的声音,说什么“没有朱婷,我们照样打整体排球!”
“你看,这不就证明了球星个人能力不重要嘛!”
。
我当时就想笑,笑得有点讽刺。
所谓的“整体排球”,难道不是应该在一个核心的基础上,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配合吗?
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战术,不就是围绕朱婷这个“强力主攻点”展开的立体化进攻吗?
她的每一次起跳,每一次扣杀,都像一块磁铁,牢牢吸住了对手的防守重心。
这给了我们其他攻手多大的空间?
这难道不是“整体”的一部分?
非要把那个能打能扛的大腿扔了,然后靠一群人去平推,那叫什么?
那叫自废武功。
更让人不解的是,朱婷为了康复,为了保持状态,去意大利联赛摸爬滚打,和那些高大、年轻、充满能量的欧洲球员对抗。
她不是没说过“时刻准备着为国效力”,可我们呢?
不光没有给她足够的理解和支持,甚至连她那件象征着辉煌和传承的2号球衣,都直接送给了别人。
这操作,就像是把一个家族的传家宝给了外人。
这是一种象征,一种信号:我们好像真的不需要你了。
这让我想起了NBA的传奇球星科比,在他生涯末期,哪怕身体状态下滑,他在场上的精神影响力、对年轻球员的指导,都是无法估量的。
一个球队的核心,他的价值不光体现在数据上,更在于他对整个团队精神层面的影响。
朱婷之于中国女排,就是这样一个存在。
她的霸气、她的坚韧,都是这支队伍的精神图腾。
当记者再次问出那个问题时,朱婷的沉默,其实是一种无声的抗议。
她可能在想,我为国家队拼到手腕受伤,现在你们陷入泥潭,又来问我愿不愿意回来。
这感觉,就像你曾经最爱的人,在你落魄的时候,抛弃了你。
然后,当她遇到困难了,又回头找你复合。
这让人如何能不心酸?
这不仅仅是关于朱婷个人的去留,更是对整个中国女排,乃至我们体育管理体系的一种拷问。
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?
我们对待功勋运动员的态度,是不是太功利了?
当他们风光无限时,我们把他们捧上天;当他们需要休整时,我们又冷眼相待。
这种做法,不仅会让运动员心寒,更会伤害整个体育界的生态。
一个成熟的体育体系,应该像一个大家庭,它会为功勋老将留一个位置,无论是场上还是场下。
朱婷的沉默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虚伪。
我们一边希望女排能重回巅峰,一边又不愿意承认,我们现在的体系,就是需要像朱婷这样的超级球星来救场。
我们总想走捷径,总想用一个美好的口号,去掩盖我们训练和战术上的不足。
我希望,朱婷能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。
无论她最终是否回归,她的贡献,她的精神,都永远刻在了中国女排的历史上。
至于我们,与其天天盼着英雄归来,不如好好想想,我们自己能做些什么,让这支队伍,不再需要靠某个人的光芒来照亮。
也许,朱婷的这次沉默,正是为了让我们自己,能真正地醒悟。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