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军五大王牌军军长之一的杨伯涛,可谓创造了三个唯一。
在五大王牌军军长之中,独有一位军长名分不明确,地位亦不稳固。即便淮海战役已经打响,黄维将军已被围困在双堆集,但杨伯涛依旧只是第十八军的副军长。
黄维都感到难以忍受,于是他向蒋介石发送电报,恳请将杨伯涛在战场上直接晋升为正式军官,以便让杨伯涛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战斗。
黄维在其晚年撰写的文章中,针对杨伯涛进行了批判,并透露了以下信息:在1948年11月29日,相应的任命正式获得批准。兵团副司令胡琏免兼第十八军军长,该军副军长杨伯涛升代军长……
在五大王牌军长之中,独有一位曾尝试自杀但未果。提及此事,话题变得颇为有趣,以下我简要阐述一番。
在第12兵团遭遇惨败于双堆集之际,黄维与胡琏,作为该兵团的最高指挥官,他们各自驾驶坦克匆忙撤退。胡琏可谓是好运连连,成功逃脱。然而,黄维却遭遇不幸,坦克故障频发,最终被敌方生擒。
杨伯涛在无路可退之际,决定投身河中结束生命——然而,当他跃入河中,却发现事情并非如他所想那般严重。
当时正值严寒季节,河水冰冷刺骨,杨伯涛难以忍受,于是他爬回岸边,恰巧遇到解放军,结果被他们生擒。
至于第三个问题,是我在本文中要着重探讨的,因为杨伯涛作为五大王牌军长之一,在任职期间是唯一一位选择进入功德林进行人生反思的。然而,其他四位王牌军长,不论是选择逃跑,还是被生擒,都没有踏入功德林。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若要深入了解其中的缘由,我们首先应当探究,国民革命军五大王牌部队的最后一任军长分别是何人,他们又有着怎样的过往经历。
其一:新一军潘裕昆
郑洞国担任了新一军的首任军长,继任者为孙立人,而第三任,也就是该军的末任军长,则是黄埔四期的潘裕昆。
郑洞国由于跟杜聿明关系非常亲近,所以当属于何应钦派系战将。
孙立人原本隶属于国舅爷,并且是国民党财政大臣宋子文的亲信。然而,随着蒋介石与宋子文关系破裂,税警总团被蒋介石纳入麾下,随之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香饽饽,最终被分割瓜分。
孙立人成为税警总团的独一战士,在孔祥熙的运作下,先是前往云南,随后组建了远征军,进而演变成为新一军。换句话说,孙立人属于一个独立的小团体。然而,他竟然能够带领出一支如此强大的新一军,这无疑使得他再次成为国军巨头们的收编目标。那么,这位巨头是谁呢?正是陈诚!
这就带出了新一军的最后一位军长潘裕昆,他最初是在陈诚的直系部队第54军中崭露头角,随后加入了远征军的序列,并成为了孙立人的麾下。
陈诚抵达东北后,便对新一军虎视眈眈。此举动导致孙立人被迫离开,潘裕昆取而代之担任军长,新一军因此出现分裂。其中,精锐部队留在长春,归郑洞国指挥。部分将领随孙立人前往台岛进行军事训练,而其他人则归潘裕昆统率,最终加入了廖耀湘的第九兵团。
廖耀湘战败,潘裕昆遂逃回湖南,携家带口迁往香港。然而,他为何不继续领兵?原因显而易见:一方面,新一军已全军覆没;另一方面,陈诚失势,他前途堪忧,且失去了依靠。如此境况下,他仍追随蒋介石,难道是想成为替罪羊吗?
卫立煌同样逃往了香港,潘裕昆这下算是找到了自己的“圈子”。起初,他跟随卫立煌一同创办公司,从事商业活动,随后又随卫立煌等人通电反蒋。不幸的是,他在1982年病逝。因此,潘裕昆未能加入功德林的主要原因,在于他的逃离。
潘裕昆之所以成功逃脱,关键在于他对廖耀湘早已失去信心,斗志全无。首先,廖耀湘是黄埔六期的学生,而他自己是四期的,难道他以为廖耀湘会像王耀武那样懂得处理事务吗?廖耀湘可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。
廖耀湘视新六军为眼中钉,而天下第一军亦不过是炮灰的宿命……因此,潘裕昆又怎能盲目跟随廖耀湘至死方休。
其二:新六军李涛
廖耀湘一手培养的新六军,在他晋升为兵团司令之后,军长的职位便落到了他亲信李涛手中。当陈诚在东北对国军将领进行扫荡之际,李涛便与廖耀湘并肩作战,不畏强敌,甚至将争端直接上诉至蒋介石面前。
新一军与新一六军虽然同出一源,然而自从陈诚抵达东北,由于各自背后的派系各异——廖耀湘属于何应钦阵营,而潘裕昆则是陈诚土木系的成员,两军之间便开始出现纷争,彼此不再认同对方。
这实际上也就阐明了,为何廖耀湘战败之后,潘裕昆能够如此轻松地逃离战场,反观李涛却始终紧随廖耀湘的步伐。
在逃亡过程中,廖耀湘目睹了李涛被激流卷走,他焦急万分,不顾一切地想要施救,然而就在此刻,解放军的出现让他不得不无奈地放弃。
也就是说,廖耀湘曾以为李涛已经离世,然而真相却是李涛并未丧命,甚至后来他身着女装被成功捕获——这一事件竟然成为了那个时期的重大新闻。谁能料到,赫赫有名的王牌军新六军军长,竟然是以女装之身被俘的。
如今,既然知道了李涛被生擒了,可为啥他没被送入功德林?
廖耀湘的态度相较之下显得逊色许多。在被俘之后,他表现出诸多不满,起初的捣乱程度,几乎能与黄维相媲美。然而,李涛在改造过程中,展现出了极为积极的态度。
其二:解放军急需人才。李涛,无论怎样述说,都是远征军的勇猛将领,其战术造诣堪称一流,因此很快便崭露头角,先是在部队担任军事教官。到了1950年,他被调至齐齐哈尔人民军政大学战术研究班,继续担任教官——身为李涛这样的身份,又怎能再去功德林陪伴廖耀湘呢?
其三:整编74师(第74军)军长邱维达
关于邱维达,作者已经单独提及,此处不再赘述。在淮海战役中被粟裕将军生擒后,他表现出了良好的改造态度,并且与钟期光将军关系甚笃,他们曾是同窗好友。
邱维达被俘之际,钟期光将军亲自提笔写信,给予他鼓励与指引。正因如此,邱维达才得以被刘伯承将军赏识,并被指定前往南京军事学院授课,从而成为了“常乃超”。
其四:第五军军长熊笑三
杜聿明创立了第五军,继而他将其交付给了邱清泉。邱清泉晋升为兵团司令后,熊笑三接任了军长的职务。他与杨伯涛相似,均成就了三项独一无二的成就。
熊笑三堪称独一无二的逃亡台岛的五大军长之一。换言之,在淮海战役失利之后,他如同孙元良那般,跨越了数个省份,途经香港,通过水路一路兼程,最终回到了他尊敬的蒋校长身边。
然而,谁曾想到这位忠诚无比的熊笑三,竟然遭到了蒋介石的冷落和审查,这是为何呢?这便引出了第二个独特之处。
熊笑三在五大军长中独树一帜,他是唯一与我军关系尤为密切的一位。相较之下,邱维达与钟期光将军虽情谊深厚,但那仅限于同窗之谊,并无血缘相连。
熊瑾玎,可熊笑三的父亲,是一位资深的老党员,他长期投身于秘密斗争。1934年,他曾被监禁入狱,直到抗战爆发,国共两党实现合作,他才得以获释。这一经历,再次凸显了他的第三个独特之处。
第三个独特之处在于,熊笑三是唯一一个坚决不参与起义的人。在淮海战役即将爆发或已经打响之际,他的父亲熊瑾玎曾特地给他写信,劝他投身起义,然而熊笑三在收到这封信后,却选择了忽视,坚决拒绝加入起义的行列。
逃至台湾的熊笑三,是否得到了宽恕?情况各半,尽管蒋介石放过了他,却将熊笑三从国防部的职位上踢出,贬至石门水库管理局专员一职,那地方倒是挺凉爽的——真让人好奇,此刻的熊笑三,是否在后悔……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