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些年来,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“逢中必反”姿态几乎成了家常便饭。只要跟中国沾点边,印度总要搞点动作出来,尤其是在军事装备领域,这股“去中国化”的浪潮更是愈演愈烈。一旦发现自家装备里混进了中国产零部件,印度的反应不是取消订单,就是要求用国产货把这些“异物”统统替换掉。 近日,印度国防部启动一项全面的军购审查,专门针对军事装备中的中国产零部件,立志要把这些部件从供应链里彻底清除。 印度陆军设计局副局长曼恩少将更是放出豪言,称降低对外国、尤其是中国的依赖,是印度当前应对潜在安全风险的核心优先事项。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印度陆军还积极响应“印度制造”计划,忙着扶持那些能在国内生产关键部件的印度公司,试图打造一个完全“印度制造”的军工体系。
那么,印度为啥非得跟中国零部件死磕? 表面上看,这是一场为了国家安全的“自卫战”。印度军方一直声称中国零件可能藏有"后门",能远程操控印度装备。所以印度军方认为,只有把中国零部件彻底清除,才能确保装备的绝对安全。 只不过,稍微懂点行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现代武器的核心数据链和控制系统都是印度自主开发的,一个小电容就能窃取情报,是不太现实的。 往深了说,是印度这些年被"中国依赖"憋出了股子气,对“自力更生”有着非常深的执念。 莫迪政府上台以来,“印度制造”和“自力更生”成了印度政策的核心关键词。无论是经济还是国防,印度都想摆脱对外依赖,证明自己是个能独当一面的强国。
尤其是在军事领域,印度长期以来是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之一,依赖外国技术高达60%-70%,这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总觉得低人一等。现在,印度想借着这次“去中国化”的大动作,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雄心:我们不仅能自己造,还能造得比你们好。 然而理想很美好,现实却很残酷。印度想在军事装备中彻底剔除中国零部件,难度堪比登天。 以无人机为例,根据无人机行业洞察(DroneIndustryInsights)的报告,中国占据了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90%的份额。军用无人机虽然和商用无人机有所不同,但核心零部件如芯片、传感器、电池和摄像头,依然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。 印度自己的无人机产业起步晚、技术薄弱,目前主要靠进口或组装外国技术来维持。比如,印度从以色列和美国进口的无人机,很多关键部件其实还是来自中国,或者通过第三方国家间接采购。印度本土的无人机制造商,虽然在“印度制造”政策下有所发展,但他们的生产能力远远不足以覆盖高端军用无人机的需求。 更别提,中国在稀土材料、半导体和精密制造领域的优势,是印度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的。印度想造出完全“去中国化”的无人机,相当于要从零开始重建整个供应链,这不仅需要技术,还需要时间、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。
除了无人机外,印度的坦克、雷达、导弹等装备,同样被中国零部件“卡”得死死的。 以印度“阿琼”主战坦克为例:它的火控计算机里,70%的电容、电阻来自中国;热成像仪的核心元件“焦平面探测器”,80%是中国武汉的“高德红外”提供;就连坦克的空调系统,压缩机也是中国企业生产的。 如果这些零部件被禁,“阿琼”的生产线至少停摆半年——印度本土企业造的电容,耐压值不够,高温下容易爆;热成像仪的探测器,分辨率只有中国产品的三分之一,夜间根本看不清目标。 长期以来,印度的国防工业主要依赖国有企业,比如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(HAL)和兵器工厂委员会(OFB),但这些企业的效率低下、创新能力不足早已是老生常谈。 比如,印度自主研发的“光辉”战斗机项目,耗时几十年,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。民营企业虽然在“印度制造”政策下逐渐进入军工领域,但规模小、技术弱,很难在短时间内填补中国零部件留下的空缺。如果强行切断中国供应链,印度军工厂很可能会面临“没东西可用”的窘境。
可以说,印度想自力更生,这本是一件好事。可把“去中国化”当成“自力更生”的前提,就走偏了。中国零部件不是“安全威胁”,而是印度军工的“效率工具”——它让印度能用更低的成本、更短的时间,获得可用的装备。 因此,强行“去中国化”,只会让印度军工陷入“成本飙升、效率暴跌”的恶性循环。毕竟,在全球化的产业链里,“去谁化”都不如“强己身”来得实在。印度想试试没了中国自己行不行,答案可能很残酷——至少现在,还真不行。
股票配资平台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